土壤修復產業發展至今,面臨宏觀經濟和行業外部形勢的變化,各企業也都在探索各種模式,總體上講,模式不多,期待創新。
主流模式還是傳統的工程模式,市場人員接觸市場并獲得項目信息,高層負責資源整合運作并獲取項目,北建工、鼎實、高能、永清等都屬于這種,這種模式最大的風險在于業務的不連續性和業績的不穩定性,一些多業務企業通過其他業務組合來進行平衡,如高能的固廢危廢、永清的氣和環評等,而專業從事土壤修復的工程企業面臨上述挑戰的壓力更大。在對接資本市場的征途中,資本原本對工程類企業本來就不甚看好,又逢經濟轉型期,大盤劇烈調整,估值下殺,上述問題成為北建工受阻IPO中發審委重點關注的問題,鼎實被并購中估值成為焦點,在并購企業連續跌停和機構出逃的行為中也能看到對工程類企業業績穩定性等問題的關注。正因為專業性企業受限于修復市場的現有規模和競爭強度,這些專業性企業紛紛向其他領域拓展,比如礦山生態修復、水體修復、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固廢危廢等等。伴隨著其他行業企業進入修復領域,呈現出你來我的地盤,我也去你那轉轉的局面,可謂殊途同歸,大有都成為復合型環保企業之勢。
另外,對上述專業性的修復工程企業來講,目前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已經過去,未來幾年通過并購退出將成為趨勢,整編為國企特別是央企以及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會成為潮流。其實這也有意義,未來畢竟受整個資本市場資金面影響,工程類企業的現金流又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被并購背靠大樹能喘口氣,龐大而令人畏懼的應收款也可以交出去,當下做大業務最重要,市場就這么大,新面孔企業還不算多,此消彼長。
隨著一些攜資本之利的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進入,投資+工程的開始逐步走上了行業舞臺,最初高能環境在湖南與當地政府成立業主型合作公司,工程企業自然承攬其發包的項目,然而這種項目在實踐中有些敏感之處,星星之火未能燎原。而實質上,這種項目也是一種資源或資金換取項目的方式。
隨著國家的逐步推進,近年來PPP模式大行其道了,特別是中西部政府財政支付能力較弱的地區,很多項目都以該模式包裝出來,東方園林、理工環科、永清環保紛紛借此拿到其中的修復部分。到了國家收緊的2018年,不少企業的該類業務急速縮水,資金也戛然收緊,修復的模式又逐漸回到工程模式來,要么說行業大勢,起起落落,落落起起,保持一顆平常心很重要。
那么未來的修復模式怎么走呢,傳統的工程模式自然有它存在意義,但也會有所變化,至少那些大型的動土類異位修復的數量會相對減少,原位技術會越來越多得到業主和專家的接受,當然這也是行業發展導致的認知升級,盡管這種升級也是螺旋式的并且付出了不少代價。
很多企業家和投資人都在問,土壤修復有沒有運營模式,就像水行業,自從有了BOT以后行業就有了好日子,資本對這種沉淀資產的模式也較為認可,那么土壤修復是否存在這種運營模式?這個話題我們今后有機會專門再聊。